稻曲病难防难治?铜高尚来帮您忙!
2022-08-17 14:59:23
稻曲病 - 简介 稻曲病又称伪黑穗病、绿黑穗病、谷花病、青粉病,俗称“丰产果”。稻曲病是水稻后期发生的一种真菌性病害,由半知菌亚门稻绿核菌引起。近年来随着杂交水稻的发展和施肥水平提高,此病发生面积和严重程度有逐年上升之势,现已扩展到东北、黄淮、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稻区,已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。水稻稻曲病仅在水稻开花以后至乳熟期的穗部发生,且主要分布在稻穗的中下部。稻曲病使稻谷千粒重降低、产量下降、秕谷、碎米增加、出米率、品质降低。此病菌含有对人、畜、禽有毒物质及致病色素,若用作饲料,含量达0.5%以上时,会引起禽畜慢性中毒,内脏发生病变甚至死亡。
稻曲病只发生于穗部,为害部分谷粒。受害谷粒内形成菌丝块渐膨大,内外颖裂开,露出淡黄色块状物,即孢子座,后包于内外颖两侧,呈黑绿色,初外包一层薄膜,后破裂,散生墨绿色粉末,即病菌的厚垣孢子,有的两侧生黑色扁平菌核,风吹雨打易脱落。 稻曲病 – 症状 主要表现:水稻稻曲病是水稻生长后期在穗部发生的一种病害,该病病菌为害穗上部谷粒,轻则一穗中出现1~5病粒,重则多达数十粒,病穗率可高达10%以上。 病粒比正常谷粒大3~4倍,整个病粒被菌丝块包围,颜色初呈橙黄,后转墨绿;表面初呈平滑,后显粗糙开裂,其上布满黑粉状物,此即为病菌厚垣孢子。 稻曲病 – 发生规律 此病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,翌年7~8月间萌发形成孢子座,孢子座上产生多个子囊壳,其内产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;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种子上越冬,条件时宜时萌发形成分生孢子。孢子借助气流传播散落,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,造成谷粒发病。目前较多报道指出孕穗末期是主要的侵染时期。孕穗末期 (花粉母细胞减数盛期)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细胞内容充实期之前。田间识别标准为: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距为0,剑叶叶枕与倒二叶叶枕齐平时,即破口前5~7 d左右,这个时期为最易感稻曲病时期,也是稻曲病菌侵染的关键时期。 稻曲病 – 发病因素 气候条件:是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重要因素。稻曲病菌在温度为24℃~32℃均能发育,以26℃~28℃最为适宜,34℃以上不能生长。同时,稻曲病菌的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均借风雨侵入花器,因此影响稻曲病菌发育和侵染的气候因素以降雨为主。在水稻抽穗花期雨日、雨量偏多,田间湿度大,日照少一般发病较重。目前很多研究和田间经验表明:水稻抽穗前15天内有5个雨日以上,极有可能发病。
品种:一般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;秆矮、穗大、叶片较宽而角度小,耐肥抗倒伏和适宜密植的品种,有利于稻曲病的发生。此外,颖壳表面粗糙无茸毛的品种发病重。杂交水稻重于常规稻品种。
栽培管理:管理粗放,密度过大,灌水过深,排水不良,尤其在水稻颖花分泌期至始穗期,稻株生长茂盛,若氮肥施用过多,造成水稻贪青晚熟,剑叶含氮量偏多,会加重病性的发展,病穗病粒亦相应增多。
病原基数:上一年发病重的地块,有可能发生的就重。种子带菌多的、发病有可能重。 稻曲病 – 防治方法 除了选择种植有一定抗稻曲病的品种和加强田间栽培及肥水管理外,目前化学防治是主要的防治途径。
铜高尚®(27.12%碱式硫酸铜悬浮剂)是目前铜制剂在国内唯一登记在水稻稻曲病上的制剂。根据2006年南京农业大学进行的杀菌剂室内药效试验报告表明:铜高尚®既能抑制稻曲病病菌菌丝的生长,也能抑制孢子的萌发。 国内多篇文献和相关期刊报纸对铜高尚®防治稻曲病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和阐述,如《农药研究与应用》2011年6月刊登的《27.12%铜高尚悬浮剂防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》、《新农药》2006年01期刊登的《27.12%碱式硫酸铜悬浮剂(铜高尚)防治水稻稻曲病田间药效试验》、《农药市场信息》2006年刊登的《铜高尚能“打掉”稻曲病病粒》、《防治水稻稻曲病效果优异的杀菌剂—铜高尚》和《铜高尚突破铜制剂在防治水稻病害上的禁区》等等。 铜高尚®是多点作用的杀菌剂,其粒径小、分散性好、耐雨水冲刷,使用后能牢牢粘附在植物表面并形成一层保护膜。活性成分依靠在植物表面上水的酸化,逐步释放铜离子,抑制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发育。经过多年的示范推广使用经验表明,铜高尚®在水稻破口期前开始施药能预防稻曲病;稻曲病形成病粒后施药,铜高尚®也能去除部分稻曲病病粒。
具体使用技术总结如下: 预防稻曲病:水稻破口前5~7天,30~50毫升/亩喷施,如病害发生严重,齐穗期再喷施一次。 稻曲病病球:在稻曲病发生后(稻曲病病粒80%以上露出淡黄色小菌块),每亩使用铜高尚50~60毫升,能有效杀灭病菌菌丝和抑制孢子萌芽,使菌块在天晴时干缩、脱落,能去除部分稻曲病病粒。
注意事项: 1. 注意避免在水稻扬花期用药,不宜在雨刚停后或早晨露水未干时使用; 2. 注意避开在夏日中午高温下使用,此时建议在下午4点以后施药。
请继续关注澳大利亚纽发姆有限公司及其产品介绍系列
|